储蓄率呈“断崖式”下跌,近半数国人没有存款?央行:它才是祸患

赛酷体育app下载v1.90

  • 首页
  • 赛酷体育app下载v1.90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赛酷体育app下载v1.90 > 新闻动态 > 储蓄率呈“断崖式”下跌,近半数国人没有存款?央行:它才是祸患
    储蓄率呈“断崖式”下跌,近半数国人没有存款?央行:它才是祸患
    发布日期:2025-07-22 08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28

    上周我妈打来电话,语气焦虑:"儿子,现在物价这么高,我和你爸退休金又不多,你说我们是不是该把那20万存款拿出来再买套小房子?听说以后房子还会涨,钱放银行贬值太快了。"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位亲友问我类似问题了。作为一名从事金融研究15年的分析师,我深知这种"有钱就买房"的思维有多根深蒂固,也正是这种思维,导致了我国居民储蓄率的断崖式下跌。

    2025年5月,央行发布的《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调查报告》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:我国居民储蓄率从2010年的40.1%降至2024年的24.3%,创下20年来最低水平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调查显示44.7%的家庭没有任何现金存款,只有房产、车辆等非流动性资产。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在解读报告时直言:"居民资产过度配置于房地产,是导致储蓄率下滑的主要祸患。"

    我国为何出现储蓄率断崖式下滑?房子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?这种现象对普通家庭和国家经济有何影响?让我们用数据说话,理性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真相。

    从国际比较看,我国储蓄率下滑幅度确实惊人。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2024年发布的全球储蓄率报告,中国居民储蓄率的降幅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,远超日本同期6.2个百分点的降幅和美国4.1个百分点的降幅。尽管下滑严重,我国24.3%的储蓄率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7.2%,但与历史水平相比已经是断崖式下跌。

    储蓄率下降的核心因素是什么?央行研究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:高房价和居民过度配置房产是主因。2024年的数据显示,中国城镇家庭平均有67.8%的资产配置在房地产上,远高于美国(28.4%)、日本(35.6%)和德国(32.1%)。这种不平衡的资产配置,导致大量家庭"房子富裕、现金贫困"。

    一项更深入的分析发现,在房价与收入比最高的十个城市中,居民储蓄率平均比全国低7.3个百分点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年轻家庭中,超过78%的人表示"因为买房或还房贷,基本没有存款"。这种现象在30-40岁的中青年群体中尤为突出,这恰恰是本应有最高储蓄能力的黄金年龄段。

    高房价如何侵蚀居民储蓄能力?我以一个普通三口之家为例进行测算。以北京为例,2024年北京市区一套100平米的普通住宅均价约为650万元,首付30%需195万元,剩余455万元按30年期、5.3%的利率计算,月供约为25300元。而北京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54元/月,一个三口之家即使双职工,月收入约为18000元,扣除房贷后仅剩-7300元,根本无法维持基本生活,更不用说存款了。

    这种情况导致许多家庭不得不借钱凑首付,形成"首付贷"、"全家总动员"等现象。央行2025年初的一份调研显示,在一线城市购房的年轻人中,78.3%获得了父母的资金支持,平均支持金额达到112万元。这种代际援助虽然解决了年轻人的购房问题,但实际上是在透支整个家族的财富,进一步降低了家庭整体的储蓄率。

    更令人担忧的是,高负债购房模式正在向三四线城市蔓延。2024年的数据显示,三四线城市居民家庭负债率已从2015年的28%上升至47%,接近一线城市的水平。这意味着,即使在房价相对较低的地区,居民也在经历"有房无钱"的窘境。

    我国居民为何如此热衷于房产投资?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:

    首先是投资渠道有限。2024年一项针对城镇居民的调查显示,85.7%的受访者认为"在中国,房子是最安全的投资"。受访者普遍表示,股市波动大、理财产品收益低、其他投资门槛高,而房产虽然流动性差,但长期看来升值确定性高。这种认知导致居民在有闲钱时首选房产,而非金融资产。

    其次是"房子刚需"观念根深蒂固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"安居乐业"是基本理念,拥有住房被视为成家立业的必要条件。2025年初一项关于婚恋观的调查发现,82.3%的女性和67.5%的男性认为"结婚前必须有房"。这种社会压力使得年轻人不惜高负债也要购房,进一步挤压了储蓄空间。

    最后是预防性储蓄动机被房产替代。随着房价上涨,许多人将房产视为"最大的储蓄",认为"有了房子就有了保障"。2024年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,65.3%的房产投资者表示"买房就是为了保值增值,比存银行强"。这种心态导致许多家庭宁可流动性不足,也要持有多套房产。

    储蓄率下滑带来哪些影响?从微观层面看,家庭抗风险能力明显下降。央行2025年的调查显示,44.7%的家庭表示"没有任何紧急备用金",如果失业或遇到重大疾病,将立即面临财务危机。2024年发生的一项数据很能说明问题:因医疗费用导致的家庭财务困难案例同比增长31.2%,而这些家庭中有78.5%拥有自有住房,甚至多套房产。

    从宏观层面看,居民储蓄率下降影响了国家经济韧性。储蓄是投资的基础,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。2024年一项研究表明,储蓄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,将导致GDP增速潜在下降0.2个百分点。同时,储蓄率下滑也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,过度依赖房地产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。

    更重要的是,过低的储蓄率加剧了社会不平等。央行数据显示,高收入群体的储蓄率显著高于低收入群体,前20%高收入家庭的储蓄率为36.5%,而后20%低收入家庭的储蓄率仅为5.2%。这种差距意味着财富积累能力的不平等正在扩大,低收入家庭几乎没有向上流动的资本积累机会。

    针对这一问题,央行和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。2025年3月,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《关于促进居民合理储蓄与科学投资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"构建多元化的居民资产配置体系"。具体措施包括:

    推出更具吸引力的储蓄产品。2025年4月,多家国有银行推出了3年期4.125%、5年期4.875%的特别国债连接储蓄产品,远高于普通定期存款利率。数据显示,这些产品上线一周内就吸引了超过5000亿元的资金。

    降低居民购房杠杆率。2024年底开始实施的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明确要求,合理控制居民家庭房贷比例,防止过度负债。一线城市已经开始将首套房首付比例从20%上调至25%,二套房从30%上调至40%,有效抑制了投机性购房需求。

    丰富居民投资渠道。2025年初推出的个人养老金投资新政,允许个人每年缴纳最高4万元(原来为1.2万元)的个人养老金,并享受税收优惠。同时,证监会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提高股市的吸引力和稳定性。2025年第一季度,个人投资者新开立证券账户数量同比增长63%,表明投资渠道多元化正在见效。

    加强金融教育普及。央行联合教育部推出了"全民金融素养提升计划",将金融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。2024年的数据显示,接受过金融教育的人群储蓄率平均高出未接受教育者8.2个百分点,这表明金融素养对改善储蓄行为有显著影响。

    社交媒体上,关于储蓄率下滑的讨论十分热烈。一位网友评论:"三十多岁了,工资不低,但因为每月还房贷5000多,基本没什么存款,感觉很没安全感。"另一位网友则表示:"父母帮我付了首付,自己每月还贷,虽然手头紧,但至少有了房子,等还完贷款就好了。"

    也有不少人开始反思过度依赖房产的投资策略。一位自称"35岁金融从业者"的网友分享道:"去年卖掉了第二套房,资金分散投资到股市、基金和国债,虽然收益可能比不上房价上涨,但流动性好多了,心理压力也小。"

    从长远来看,居民储蓄率的健康水平对国家经济至关重要。国际经验表明,适度的储蓄率(20%-30%)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。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最严重时,居民储蓄率也曾大幅下滑,最终导致经济长期低迷。我们应该汲取这些教训,避免重蹈覆辙。

   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,如何在高房价环境下保持合理的储蓄率?基于我的专业知识,我给出以下建议:

    量入为出购房,避免过度负债。理想的房贷支出不应超过家庭月收入的30%。如果超过这一比例,可以考虑选择更远但价格更合理的区域,或者先租房积累资金再购买。2024年的数据显示,房贷支出占收入比例控制在30%以内的家庭,平均储蓄率高出其他家庭11.3个百分点。

    建立"343"的资产配置模式。即30%用于高流动性资产(现金、活期储蓄),40%用于中等流动性资产(定期存款、债券、基金),30%用于低流动性资产(房产、保险等)。2025年初一项研究表明,采用多元化资产配置策略的家庭,资产年均收益率比单一配置房产的家庭高出1.2个百分点,且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。

    优先建立应急储备金。专家建议每个家庭至少准备相当于3-6个月支出的紧急备用金。2024年的数据显示,拥有充足应急资金的家庭在面对失业、疾病等风险时,不良贷款发生率比无储备家庭低82%。

    关注政府推出的优惠储蓄和投资产品。例如个人养老金、特别国债等产品通常兼具安全性和较高收益。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,这类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达到4.2%,远高于普通定期存款。

    提升个人金融素养。多学习金融知识,理性看待房产投资,避免"羊群效应"。央行研究表明,金融素养每提高10分(满分100分),家庭储蓄率平均提高2.1个百分点。

    回到文章开头我妈的问题。我告诉她:"妈,你和爸退休金稳定,手里有20万存款已经很不错了。现在你们这个年龄再买房,不仅会花光积蓄,还可能背上贷款,反而增加生活压力。建议你们把钱分散投资,一部分买国债保证安全,一部分存银行随时应急,这样既有收益又有保障。"听完我的分析,妈妈终于打消了"有钱就买房"的念头。

    储蓄率下滑是个复杂问题,既有宏观政策因素,也有个人财富观念的影响。过度依赖房产确实是导致这一问题的"祸患",但解决之道不在于简单否定房产投资,而在于构建更加平衡、多元的家庭资产配置体系。只有当人们不再将"买房"视为唯一的财富增值途径,我国居民的储蓄能力和财务健康水平才能真正提升。

    你的家庭资产配置是怎样的?是否也面临"有房无钱"的困境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。

    【以上内容资料、素材均来源于网络,本文作者无意针对,影射任何现实国家,政体,组织,种族,个人。相关数据,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,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,规则,观点,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。以上文章仅供参考,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。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。】



    上一篇:巧改闲机——山东博汇工文协作助力文纸平板产能跃升
    下一篇:没有了